扫一扫关注官方微博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热门标签

热门百科

热门圈子

客家草帽

路姐说亲子教育:你的目标是让孩子“爬藤”上名校吗?

客家草帽2019-9-30 05:44:36来自江西吉安市的网友275

在现今流行精英教育的大环境下,各种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林林总总的学生运动俱乐部也是人满为患。本着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的想法,家长们铆足了劲给孩子报了众多的课外班,似乎认为只要孩子上足了课外班,就能保证他们将来能上一个好大学,而上了好大学就能保证他们将来有好的工作,有了好工作就能找到好的伴侣……。很多家长的育儿都是沿着这个套路走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一个习惯就是要“以终为始”,目前很多家长眼中的“终”,即是孩子将来能上一个藤校或是名校。于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家长就为他们的爬藤做准备了,以此为目标的教育方式给家长和孩子带来很多的焦虑与压力。
2018年10月11日,哥伦比亚大学19岁的华裔大二学生吴柯克(Kirk Wu,音译),在哥大校舍McBain Hall七楼的公共浴室里自杀身亡。吴柯克来自加州的帕萨迪纳,这位高中时被誉为是年级里最聪明的孩子之一的学生,曾是“哥伦比亚经济评论”的编辑,在去世前曾和同学吐槽期中考试压力大。一位女儿曾是吴柯克的朋友的家长表示,“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对这些年轻的孩子期许太多了?!有太多的竞争,要求成功,做到最好……。”我觉得这位家长的反思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位家长该做的反思。
不可否认,身处在这样一种精英教育的文化浪潮中的我们,也在不知不觉地就被这个浪潮推着走。我们家所在的学区,亚裔的孩子很多,爬藤的气氛更是浓烈了。女儿今年刚上初中,我就感觉到我已经从以前那种轻松悠闲的育儿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被卷入到了当前这种爬藤的浪潮中了。这种文化的潮流对人的冲击确实大,会让人有种身不由己的感觉!其后果就是直接带给我很多的焦虑,以及我与女儿之间不断的冲突与争执。有时候,我感觉我把自己的这种焦虑不安不知不觉地压在了女儿的身上。这种感觉让我很痛苦,甚至会觉得自己很失败。这段时间,我时常在反思,到底,我要把女儿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难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她将来能上一个好的大学吗?
02
假如女儿明天就离开我们上大学去了,那在我的眼中,有哪些点是我最为看重的?感谢神,当我静下心来思想的时候,领会到其实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只要把握住两大关系,基本上在养育孩子方面,你已经胜券在握了。
其一是,她是否与神建立了一个亲密的关系?其二是,我们做父母的与她的关系如何?
首先,是建立孩子与神之间的关系。圣经上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你是否深刻地领会到这节经文的含义?你是否意识到只有上帝才是开启人智慧的那一位?你想让你的孩子有智慧吗?那就带领他们到上帝的面前,让他们认识上帝。上帝会赐予他们智慧,亲自引导他们,即使他们以后上大学离开家,还有圣灵在他们心里时常劝慰他们,管教他们,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神托付给父母一个重要的责任,是让我们把孩子教养成为一个尽心、尽性、尽力爱神的人:
“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命记6:7)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
“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以弗所书6:4下
感谢神让我意识到,即使将来我把女儿培养上了哈佛,如果她远离了神,则我对她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我没有完成神给我的托付,我使她失去了神对她的救恩,失去了永恒的盼望,失去了这位赐生命的主对她的爱,对她所有的祝福,使她将来沦入痛苦无比的地狱。
前几天,先生下班回家对我说,“你知道吗,微软的一个联合创始人去世了,身价一百多亿美金。”哇,一百多亿美金,我连想都不敢想。但是,身价一百多亿美金又能怎么样呢?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当时,耶稣所说的话:“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马太福音16:26)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是啊,人若是不认识神,即使是赚得了全世界,也是归于无有。说到底我们是要想办法得到存留到永恒的生命,因为那才是我们的出路,是我们内心里的盼望,是我们真正的价值所在。而认识独一的真神上帝,并且认识祂所差来的耶稣基督就是永生,就是我们的盼望。
因为“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传4:12)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信的人有永生。我就是生命的粮。……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约翰福音6:47-51上)
若与这位赐生命的粮的主脱离了关系,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盼望呢?
“以终为始”来育儿,这个“终”就是要教导孩子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他们来自于你,但不属于你,做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把儿女带到上帝的面前,让他们认识这位赐生命的主。但愿哪一天当我们离世时,我们也能像约伯那样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约伯记1:21)
03
让孩子与神建立亲密关系不仅使他们获得永生,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是众多家长所关注和注重培养的,那就是使孩子拥有美好的品格。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勤劳与勇敢的人。在这众多的品格当中,爱心是首当其冲受到重视的。因为爱是每一个人心里最大的渴求。失去了爱,犹如鱼儿离开了水,人的心灵就会干枯。耶稣给我们两条诫命,第一条诫命是:“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第二条诫命是:“要爱人如己。”再也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
为什么要把爱神放在第一位?因为,神就是爱。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只有学会了爱神,我们才能学会爱人。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一书4:19)
“凡认耶稣为神儿子的,神就住在他里面,他也住在神里面。神爱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约翰一书4:15-16)
神的爱犹如蜂房滴下的蜜,甘甜可口,令人久久回味。信仰耶稣基督的人有神这样的爱做为清晰的印记留存在心里,就不难把神的爱活出来。
可是自从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犯罪以来,罪进入到世界,罪使我们与神的关系遭到破坏,我们出生后自然而然地会以自我为中心。中国有句老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把孩子带到神的面前,认识耶稣基督,恢复他们与神的关系,让他们学会爱神。一个人只要学会了爱神,爱人的心就在他(她)里面了。
勇敢也是父母所期望孩子能够拥有的一个品格。圣经告诉我们,“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翰一书4:18)耶稣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约翰福音14:21)孩子若是爱神,遵守神的命令,那他就具有从神而来的爱,带着这样的爱,我想将来就是他们要行走天下,也无所畏惧吧。
圣经中还有还多教导我们养成美好品格的话语,其中《箴言》是一本很好的教养孩子的智慧书,要是以里面的教导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一起学习,会终生受益。
04
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非常强,你强硬,他(她)有可能比你更加强硬。我们已经不能再沿用父辈那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养孩子了。在女儿小的时候,我曾经试过用以粗暴的命令的方式来教导她,毕竟我就是那样被养大的:那时父母或是长辈说的话就是圣旨。可是当我也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女儿时,得到的却是两败俱伤。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我总结出一条还比较管用的方法就是在爱中进行管教。
要在爱中进行管教,最重要的一点是爱行在管教的前头。还记得那节经文吗?“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为什么我们愿意去遵守神的诫命和命令,那是因为我们知道祂爱我们,我们感受到祂的爱。同样,一个内心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孩子,即使他(她)对你表现出顺服,那也是表面的和暂时的。要先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你的管教才会管用。管教的时候,要温柔坚定,这点最为有效。不要企图以自己的怒气或是让孩子感到内疚来教育孩子,这样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不可滥用父母的权威。不能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是认为孩子挑战了自己的权威,就对他们大发雷霆,最后破坏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而这层关系的破坏,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弥补回来。在管教的时候,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亲子关系很重要。一旦亲子关系的破坏,父母就失去了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会置若罔闻。孩子就很容易受到不好的同学的教唆与影响(青春期的孩子更易如此),那时候他们真的如羊进了狼群,后果真的不敢设想。
有一次我在超市里买水果,女儿和她爸爸在我身后有说有笑。一位阿姨看到了此场景,无比羡慕地对我说:“那是你女儿呀?有个女儿真好啊!”
“是我女儿,您的孩子是儿子?”我问道。
“两个儿子,都离开了。他们都恨不得早点离开我们。我们现在也落个清静。”阿姨无奈地说。
看着阿姨满脸的忧伤与无奈,我心里为她感到惋惜。想当年当阿姨的两个儿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他们家是多么地欢喜快乐呀!新生命的降临,带来新的希望!可是如今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养育大,到头换来的却是双方的冷眼相对,恨不得彼此眼不见心不烦,真的让人很痛心!做父母的谁都不希望这样的亲子关系将来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教养孩子需要智慧,求神赐予我们智慧,让我们能够按照祂的心意养育出敬虔的下一代!也求神给予我们引导与教诲,首先让我们成为敬虔的父母,因为孩子的素养多取决于父母的素质,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的生命产生影响!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全部评论0条回复

默认头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