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不同部位其PH值的正常范围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数值只有维持正常水平才更健康,无论是酸碱度偏高还是偏低都是对人身体不利的。
PH值色度差别表
一般来说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 的弱碱状态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都在7.35 以下,他们的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这些人就是酸性体质者,所以ph值5.5真不算高。
而这里常说的酸碱度也就是ph值,ph值以7为界。ph7为中性,小于7酸性,大于7为碱性。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液,ph值的正常值也是不同的,详细对照表如下:
正常人体PH值正常范围
针对流行的“酸性体质是生病的根源”等说法,现代医学专家从根本上否认了“酸碱体质”说法,称医学界尚无“酸碱体质”的说法。
临床上尿酸碱度的检测方法并不在少数,主要有试带法、指示剂法、滴试法以及pH计法等常见方法,其中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试带法,而其余几种方法在不少医院也有在使用。
用pH广泛试带浸入尿液中,立即取出与标准色板比较测定。用肉眼判断出尿液的pH,或用仪器判读结果。
试带法为检测人体尿酸碱度方法之一
常用的指示剂为0.4g/L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显示黄色为酸性尿;显蓝色为碱性尿;显绿色为中性尿。
通常用于检查尿液酸度的总量。
尿酸碱度可通过滴试法进行检测
用pH电极能直接精确地测定出尿液的pH.本法精确度较高,可用于酸负荷医学教育网整理试验后尿液pH检查。
上述几种尿酸碱度的检测方法各有各的优劣,其中试带法操作简单,但试带易吸潮变质;指示剂法操作也简单,但当尿液pH偏离范围时,检测结果不准确;滴试法准确性高,但操作比较复杂;pH计法需要特殊仪器,操作更繁琐。
首先我们要知道通常所说的酸碱度偏低,一般是指尿常规当中PH值偏低,尿液呈酸性。而尿液酸碱度偏低常常与饮食、日常的饮水量以及所服用的药物有关。
尿液酸碱度偏低常常与饮食有关
目前广泛使用的尿分析仪测得的pH值有5、5.5、6、6.5、7、7.5、8、9共八个梯级,而使用其他方法测定的尿pH值可能有更加细致的划分。
而大多数时候尿液酸碱度都有一个正常值范围,一般是在5.5-7.4之间,如果出现尿液酸碱度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日常适当的调整饮食结构,适当的多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西红柿以及香蕉等,同时要适当多饮水。
饮食上需清淡为主
如果有痛风发作,则需要服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片等来碱化尿液,从而促进尿酸排泄,建议患者遵医嘱用药。
不要过于担心尿酸碱度危害,有可能只是日常饮食所致,首要任务应是尽早的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并在医生的评估下找准病因,这样不仅利于调理也能减少其危害。
尿液检查发现酸碱度偏高往往暗示身体可能出现了一些情况,因为正常情况下尿液为偏酸性液体,用表示溶液酸碱度的PH方法表达,小于7为酸性,等于7为中性,大于7为碱性。
肾盂肾炎会导致人体内的尿酸碱度偏高
如果检查为碱性的患者是以素食为主者,多是因为食物中有机酸在体内氧化后产生的酸性物质就较少,所以尿中排出的酸性物质就少,碱基增加,从而导致尿液呈碱性。
人体内尿酸碱度高的原因
当长期处于尿酸碱度偏高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因为以草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所形成的结石多出现在碱性尿中,膀胱炎、碱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泌尿道感染时也多呈碱性。
当尿常规检查发现人体内尿酸碱度偏高时,在未进行进一步的详查时,均不能直接确定为是某一种原因所致,需经过详细的检查以及医生的评估才能确定导致人体酸碱度偏高的原因。
一直以来尿酸酸碱度看男女被大家广泛热议,有的人信以为真,总认为尿检ph是7.5就一定生男孩,其实通过孕妇尿检差ph值来测生男生女真的不科学。
百度上搜索“调节酸碱体质来生男生女”总会有不少误导人的答案,还有的若有其事的弄了个“生男生女酸碱食物表”,却不知道这些方法并不科学。因为人体酸碱度水平是平衡的,偏酸偏碱都会影响身体健康。
酸碱性食物表一览
而且依靠任何方式来调节人体酸碱度的行为会给自身健康埋下隐患,本来人体每天都在不断地产生酸碱性物质,也在不断地通过食物或者药物摄取酸性或者碱性物质,但是总能通过自身的调节,让人体的ph值保持稳定的状态。
网传调酸碱度生男生女的方法
如果刻意的吃一些碱性或者酸性的食物范反而适得其反,比如常食用大量的酸性食物造成尿酸碱度偏低,可能会直接导致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失调,间接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怀孕后生男生女主要是由父代的染色体决定,通过调节酸碱度以达到生儿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自然受孕情况下生男生女的概率都为50%。
一直以来网络上就流传有不少预测生男生女的方法,有尿液酸碱度看男女、清宫图预测生男生女等,其中要以尿液酸碱度流传最广,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科学。
ph检测试纸
人体尿液酸碱度正常值是4.5-8,如果孕妇的尿液酸碱度大于7的呈弱碱性,那么怀的是男孩,如果尿液酸碱度小于7的呈弱酸性,那么可能怀的是女孩。事实上,这只是流传的一种方法,并没有得到科学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