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妈妈问:“我的孩子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该怎么帮助他改正?”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担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注意力很难集中。其实,家长的这种担心,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保持注意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
其实注意力机制是人类视觉的大脑信号处理机制。人类视觉通过快速扫描全局图像,获得需要关注的目标区域,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注意力焦点,而后对这一区域投入更多注意力资源,以获取更多所需要关注目标的细节信息。这是人类利用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从大量信息中快速筛选出高价值信息的手段,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一种生存机制,人类视觉注意力机制提高了视觉信息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
而孩子的注意力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家长如果对此知之甚少,就很难避免产生毫无意义的忧虑。相较于无需意志参与、自然出现的无意注意,家长往往对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有意注意更加关注,因为它可能涉及复杂学习任务的实现,以及对事物清晰感知的形成。那么,孩子的有意注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孩子有意注意的形成通常要经历3个阶段:
1阶段:由大人的言语指令引起和调节
孩子在8月龄左右时开始经历有意注意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家长常会用言语给孩子提出注意的要求,使之具有目的性,这时孩子的注意就并非完全是无意注意了,而开始具有有意性。
2阶段:通过自言自语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
孩子掌握语言后,会边做事边自言自语,大人身上较少出现这种情形,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司空见惯的事。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无需阻止,这意味着孩子已能自觉地运用言语使注意集中在与当前任务有关的事情上了。
第三阶段:运用内部指令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
进入这一阶段,说明孩子的有意注意已经处于高水平了。孩子学会预先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并通过内部指令实现注意力的指向和集中,并排除其他影响,使自己处于稳定的注意状态,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与活动任务有关的事情上。
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剥夺孩子做本应去做的事情的权利,或者经常打扰孩子,那么,不仅孩子没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他的注意行为也受到影响和破坏。所以建议家长多多注意孩子的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做到可以帮助孩子多提升有意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