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就是“手足”,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成长,当父母都已老去时,他们仍在彼此的生命中举足轻重!
在奔流不息的漫长光阴中,若有个血浓于水的亲人,能陪你走过春夏秋冬,能与你福祸相依,护你岁月静好,这定是世上最美好的事。”
近日,芒果台热门综艺节目《朋友请听好》中,有一位宝妈来信,信中提及问自己的孩子想不想要弟弟妹妹,而孩子却回答:我只要妈妈,妈妈也只要我。
节目播出后,“要不要生
二胎?”“为什么要生二胎?”“生二胎该不该提前告诉孩子?”“生二胎要不要和孩子商量?”等话题被顶上热门。
该不该提前告诉孩子?要不要和孩子商量?
节目中沈凌认为这件事要看父母沟通的方法,并举例自己身边有位女性朋友跟孩子说:“过些天家里会添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你比他大,你要照顾他,做不做得到?”
何老师也表示沟通是一门艺术,“如果爸爸妈妈告诉孩子的是你将拥有一个陪伴,将担起一份责任,那孩子可能会觉得骄傲。”
长此以往,孩子会有一个很好的责任感,而不是征询他说“你觉得爸爸妈妈要不要一个二胎”……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二宝的到来,也不会让大宝觉得“有威胁感”,害怕二宝夺走属于自己的爱。反而,会觉得家里多了一位亲人,会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爱和幸福。而大宝也愿意将自己的爱,传递给二宝。
要不要生二胎?为什么要生二胎?
很多姐妹看着别的准妈妈
备孕二胎,看到幸福的二胎家庭,总在犹豫、纠结自己到底要不要生,一个孩子有一个孩子的好处,两个孩子也有两个孩子的乐趣。生二胎无疑会有一定的负担,但也有很多好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准爸妈备孕生二胎呢~
以下最充分的生二胎理由,看够不够理由说服你!!
1
独生子女等于三家人看着一个孩子,那不宝贝才怪呢,每个家庭都是对孩子嘘寒问暖百依百顺,这方面老人表现特别突出,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时,孩子自己也会产生强烈的优越感,把自己当做小皇帝小公主,不可避免的会养成任性的习惯。
而两个孩子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他(她)会自动地从父母心身依恋的状态回到孩子的子系统状态,因为肩负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给弟弟妹妹做表率,心理也需要快速成长;对于第二个孩子,如果有一个哥哥/姐姐做参照,小一点的孩子可以模仿和学习他们的行为,有一个未来发展的近亲目标。
因为有参照、有比较、有竞争,第二个孩子的到来会让两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变得更健康。另外,由于有两个孩子在分享父母的爱,妈妈在照顾两个孩子时,就不会让每个孩子陷入独占父母的心理情境,孩子跟父母的依恋比较容易完成,会发展得更独立,更有自我感。
孩子之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与分享
生二胎对于孩子来说,童年里面有个小伙伴儿,一胎孩子会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保护好弟弟妹妹,是弟弟妹妹的榜样,而小孩子则会更加有安全感,也更懂得如何跟自己的哥哥姐姐相处,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很多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温暖怀抱里长大的独生子女,更多的不愿意参与社会发展,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普遍下降,责任感和成就感更是淡漠。如果生二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就会减少,也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懂得分享与爱。
同承担养老压力
俗话说“养子防老”,孩子小的时候由父母抚养长大;等父母老了,孩子自然要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不得不说,如今社会养老是个难题,很多独生子女夫妻就面临着两个人养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老人的局面,这是多大的压力?不仅是金钱上的压力,更是精神上的压力,当多一个兄弟姐妹时,便可相互扶持,共同承担父母的养老责任,也能减轻对方不少的压力。
时成为彼此的帮手
如今是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十分忙碌,忙着工作,忙着学习,忙着各种兴趣爱好以及照顾自己的孩子和宠物,容易就忽略了自己的父母,但人上了年纪便容易生病。
父母生病的时候,总是渴望孩子的照顾,哪怕花了多再多的钱请了再好的护工也无法满足父母内心的需要,如果能有两个孩子那么在照顾父母方面就能成为彼此的帮手,双方合理安排时间,轮流照顾老人,既尽了孝道,也能兼顾自己的生活。
独生家庭最担心的,莫过于“失独”!白发人送黑发人,对每个家庭来说简直是最致命的打击。
而且失独家庭并不少见,截止2010年,我国已有超过100万的失独家庭,这意味着,超过200万的人成为失独老人。根据2013年的人口学家统计,这个数字在未来还将达到1000万!
生活在大千世界,人就有遇到各种事情的可能,地震、生病、车祸等等,都能夺去一个人宝贵的生命,独生子女家庭面对这种种意外,就更多了一份难以承受之痛。
但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其他的孩子会成为父母精神的寄托,成为父母坚持下去的理由!俗话说“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所以这种种的风险,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吧。
每个家庭的想法和选择都值得被尊重,不管我们生二胎到底是为了什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只要好好经营,仍能相互依靠。总之,一个孩子有一个孩子的好处,两个孩子有两个孩子的乐趣,有利亦有弊,这些都要我们自己去衡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判断,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是较好的。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