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罗玲的空间(luoling_2013)
编辑 | 小言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零零后」经历了成长过程中最长的假期。
在这段时间里,有许多学生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他人的人文关怀。
经常被质疑的一代正在渐渐长大,他们所做的事,也许连大人都未必能做到。
01
2月7日,一个名为2019新冠肺炎-全球报道的中文网站(2019ncptoday.news.blog)正式上线,里面整合了路透社、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日本产经新闻社、德国之声、《科学杂志》、《自然》、《国家报》、《共和报》、《费加罗报》、《解放报》等多家国际知名媒体和机构的实时疫情新闻摘要,每篇还附上了原文作者的信息和链接。
截至2月末,网站已刊载新闻156篇,所有报道都依照原文语言,分别归入英法德意俄葡日几个频道,网站首页还有一份详细的免责声明,有中英日法四个版本。
你能想到吗,这个网站的发起人,是一名高三学生Tracey。
最初,她通过各大公众号了解新冠疫情动态,后来疫情在海外扩散,她听父亲不时提起微博上看到的外媒报道。
她想到,在全球化的时代,外媒对中国的看法,以及其他国家对疫情的应对方式,都值得我们关心。
于是,她开始浏览网上的外语新闻,她发现值得一读的内容有很多,但这些都没有中文版本,就想着不如自己来翻译,也能锻炼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她把自己的倡议发在朋友圈,同时征集小语种翻译人员,很快就得到了两名同班同学、一名新加坡学妹和一名会日语的同学Alice的响应。
她提出,选择外媒报道的基本标准,应确保资讯源头平台正规合法,内容可以是各地疫情动态资讯、走势分析、
疫苗药物研发、国家对应政策介绍、医疗团队科研团队的深度分析、社科人文学者观察、一线记实采访等。
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他们的翻译团队也越来越壮大,一批资深的专业翻译、语言系大学生成了义务编辑校对的志愿者。例如,Tracey做完翻译稿件,会交给生活在奥利维亚的Almahado进行审校。
他们讨论用词、逻辑等很多细节,一来二去会耗费很多时间,但他们一致认为这是应该且必须要做的。
这是他们第一次搭建网站,有太多不懂的地方。2月21日晚上,翻译团网站崩溃了,几位主创经历了最难忘的一夜。Tracey和志愿者们连夜和网站官方技术人员通话,熬夜解决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
而这群学生,从这次志愿活动中学到的,显然不仅仅只有语言学科基本原理而已。
志愿者墨在浏览德国媒体的报道时,了解了从前不太关注的世界经济环境。她说:「我以前很少关注制造工业、进出口贸易等经济新闻,但现在我知道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市场上的意义。」
日语组的Alice说,她的关注点在钻石公主号、口罩和东京奥运会上。通过持续追踪,她发现保持客观全面看待问题其实挺难的。
以「钻石公主号」为例,《产经新闻》曾发文介绍政府方面对邮轮是否需要全员检查。
「我和很多人一样,觉得这必须全员检查。但日媒指出了困扰所在,因为检查处理的能力有限,有可能让滞留时间变得更长,接触传染的概率也会变高」,她说,「人们下判断,表态都挺容易,但做起来并不是,我们得看看想法的实际可操作性。」
关注法国新闻的Sarah,通过法国一名志愿者的分享,读到了当地报纸上一篇关于疫情影响下全国旅游业动荡局面的佳作,她才发现:
「我们很多人都是网上找新闻,似乎都不太关注印刷报纸了,其实那里面也有很精彩的报道,而且有时它们不会变成电子版。」
02
做志愿者,为他人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也不光只有这一种方式。
武汉的一名大学生余汉明从2月27日起,成为了中山社区玉带汇景苑的一名志愿者。
20岁的余汉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2018届的学生,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疫情出现后一直留在武汉。
全市小区开始封闭后,余汉明感受到了生活上的不方便,也亲眼看到许多年迈的空巢老人无法及时得到社区的照顾,就想着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他看到23日发布的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后,就和父母商量,想报名参加。一开始,他的父母有所顾虑,他说:
「我理解他们,因为我读的飞行员班,身体比什么都重要,万一感染了,后果不敢想象。」
后来,他反复给父母保证,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父母才同意。
一大早,他的手机就成了热线电话,帮助居民记录需要代买的蔬菜。居民们没有见过他,于是他在居民中的称呼是“余师傅”。
这看起来不是什么技术活,但20块的干子、1袋粉丝、1袋生粉,对于没做过饭的余汉明来说,成了一项难题。
虽然余汉明专门准备了本,把每户的买菜需求都记录下来。但居民称心的东西,他却不一定清楚。
「算是一个挑战,因为平时认得的菜并没有那么多,有时候遇到他们要的东西,我也分得不是很清楚,就只能问超市员工,刚开始有点焦头烂额,现在慢慢好起来了。」
当上志愿者后,余汉明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是宅在家打游戏、看视频,现在是门岗值守、帮买菜跑腿、上门送药,虽然很忙,却乐在其中。
前几天,他去给社区里的一对空巢老人送药,发现两位老人连口罩都没有,就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口罩送给了他们。
爷爷对他说:「身边的人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很暖心。」这句话让余汉明深深感动,成为志愿者后,他也感受到自己服务他人的价值和成就感。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要了解是什么给孩子带来了快乐,仅仅是年长的人给了他什么东西,还是他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给别人做了什么事。」
03
听说,国际高等学府挑选简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看一个孩子有没有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面试官认为,这听起来很空洞,但是世界的顶尖教育资源这么稀缺,如果享受顶尖教育资源的孩子,不能去对社会、对人类承担一份责任,就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志愿活动中,所接触的环境和事件,是一种远超任何书本描述的震撼体验,能够极大增强孩子们的同理心,有助于他们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学会尊重他人。
这些经历还会成为一颗深入学生心灵的种子,在之后面临困境、抉择、挑战的时候,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指引和启发。
在志愿者活动过程中逐渐找到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发展方向,最后成为医生、社会企业家、社会创新者的学生不在少数。
帮助他人,对于培养孩子自我价值感也很有帮助。当一个人的当自我价值上升到80%以上,就会开始产生学习欲望,此时也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当上升到90%以上,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会自觉控制和克制自己,远离不良倾向,并努力完善自己。
当然,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建立孩子的自我价值有许多种方式,绝不应该把认知限制在去社区做义工,去街边捡垃圾等的小范围内。
也许孩子没有时间去做志愿者,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帮助别人的机会,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可以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孩子们都会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