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也有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孩子因和家人分离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包括焦虑、不安、大哭、哭闹不止等,也被称为离别焦虑。
常发生在孩子和某个人产生了亲密关系之后,又要分开,会因为要离别会伤心,会大哭,会吵闹,用这样的形式拒绝分离。
调查显示,7个月到学龄前儿童,都会出现这样的焦虑分离而焦躁不安的表现。
为什么会出现焦虑分离呢?
之所以会出现分离焦虑,主要是随着孩子成长发育,逐渐开始意识到每个人、每个物体都是独一无二、永恒的,这样对自己如此亲昵的人在世界上只有一个。
而且这时的孩子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只能意识到快到离别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重逢,甚至家长离开了小孩的视线,小孩子就会惊慌失措的大哭。
当家长发现,宝宝越来越黏自己时,这就是分离焦虑症的开始。一般这种症状出现在10个月~1岁半时达到顶峰,然后在一岁时哭闹、喊叫。
分离焦虑症都有哪些表现?
分离焦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反抗阶段、失望阶段和超脱阶段
l 反抗阶段
大哭大闹、连叫带跑、无论如何就是不让家长离开
l 失望阶段
虽然还是会哭泣,但是哭闹的声音和动作幅度都降低了很多,不搭理身边的人,反应变慢,表情也是丧丧的
l 超脱阶段
能够慢慢接受外人的照顾,开始慢慢开展正常的日常活动,但是看到亲近的人(如妈妈)时,马上会再次流露出悲伤的情绪。
如何让孩子淡化分离焦虑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锻炼自己和宝宝的情绪,从而淡化分离焦虑。
1、避开分离焦虑严重时间
小宝宝在疲惫、饥饿或生病时,分离焦虑会更严重,这时如果家长需要外出,尽量将离开的时间避开这一阶段,安排在宝宝开心的时候,吃饱喝足的时候。
2、离开的动静小一点
在离开时,尽量动静小一点,先让其他人和孩子呆在一起,转移注意力,然后道别后迅速离开。
3、不要被眼泪牵制
离开时可能看到孩子眼圈充满泪水,但其实这是做给家长看的,要求家长留下来,当离开孩子视线几分钟后,孩子很快就能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4、做一些短暂分离练习
平时在家中做一些短暂的分离练习,可以帮助孩子应对分离情绪。
可以在孩子去到别的房间时(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等1~2分钟再过去;家长需要到其他房间几分钟的话,告诉孩子自己要去哪并很快回来。
5、不要放下就走
如果带孩子去幼儿园或其他照顾孩子的人家里时,不要放下孩子马上就走,多花点时间和孩子在新环境中玩一会。在将要离开的时候,跟孩子保证过一会就会回来。
6、离开时要坚定
家长和孩子分离时,一定要坚定地离开。离开时不能流露出不舍、难过的神态,这样会给孩子暗示家长对自己的依恋,察觉到家长的心里动态后,孩子更容易闹情绪。
7、稳固内心的安全感
安全感建立的较好的孩子,在平时家长离开时不会过于黏人。
0~2岁的孩子,家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巩固安全感,让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环境。
孩子出生后,给予全部的爱,除生理需求外,多和孩子玩耍、互动、做游戏。
这样有助于孩子养成乐观的性格,信任家长,在家长离开时,能够承受分离的痛苦。分离前做好情绪缓冲,宝宝的心里波动才会小一点。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