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真大,
但它能变成一滴露珠,被蚂蚁搬走
又能变成一滩水,让纸船在里面航行
再变成一股溪流,让鱼在里面游泳
还能变成一片湖泊,让动物围绕着它生活
最后变成一片海,
海可真大,还有云朵在游泳
再一看,
哪个是天,哪个是海?
--孩子们的诗
曾经的我们
有人说:“每个小朋友都是一位诗人。”
他们天真浪漫,能够获取简单的快乐,眼之所见心之所想,便是他们的世界。
似乎年纪越小,越能接收大自然发出的美丽信号。字里行间中满是对生活的憧憬想象,灵感的来源不过是我们习以为常,甚至经常忽略的风景。他们用童真的文字最直接地展示了生活的美妙以及背后的涵义。
当我们沉浸在感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时,还能记起曾经的我们也是这样吗?在孩童时期的奇思妙想也常常让当时的大人惊叹不已。
直到变成了现在的我们,在国内的应试教育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这种宝贵的能力,随着成长渐行渐远了...
海外游学共识
接触了多位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家长们,来自国内的天南海北,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较大的地域文化差异,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但在教育的问题上几乎达成一致共识:走出国门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受教育环境,让他们有更美好的童年和未来。
学校的外教老师们接触中国孩子的机会最多,前两天分享了一些在课堂中常见的情景:
外教:How are you today?
第一位中国学生傻楞了几秒,小声地说:I am fine,thank you.
(问了班上的其他中国学生,答案完全一致)
外教:How do you feel today?
学生:Happy.
外教:Why?
中国学生支吾了半天,Because......最后也没能表达出原因。
(所有中国学生的回答都是happy,但都没能描述出具体原因)
听完后第一反应是学生词汇量贫乏,语言能力薄弱。
但奇怪的是,我们从小学就有开设英文课程,现在大部分幼儿园也有涉及简单英语,从小学到中学,所以是老师没教还是我们忘了?
有人说在国外生活学习一年英文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在国内学校学10年,真的是这样吗?
在国外学习英语首先我们有更强烈的要求去交流,可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马上检测自己所操作的新语言技能。大量的语言习得几乎产生于课堂外之外,街边广告、路牌指示、路人的对话等都创造很好的语言环境。语言教学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提高综合能力,而非单项指标。
比较起来,在国内英语实际使用率确实低,没有相应环境让我们在课堂之外能学以致用。在国内我们学习一门外语学习,通常围绕着一套教材教学,听说读写都围绕教材展开。课堂为主要信息输入源,教师担任重要角色,而课堂外的学习除了复习功课几乎没有,大环境的影响下老师、学生、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机械式学习的成绩效果。
而且国内教育更倾向于在框架中寻找固定的标准答案,缺乏思考答案产生背后事物的关联性,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偏弱。
比如在上面的课堂情景中提问小学生,他们会更擅长Yes or No 类型的题目,涉及原因型,why或what,需要表达自我意见看法的问题,则很困难,这和我们接触的教育和环境密不可分,通常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是要或不要,对或错...,鲜少问他们为什么或提及现象背后的关联,而这些需要从小培养的思维意识也正是我们自己长期严重缺失的。
语言能力 vs 思维方式
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普林斯顿大学王通讯教授指出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各国所急需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中两点包括有全球视野及全球性思维模式,熟悉中外多种文化,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因此掌握除母语外至少一样的语言以及全球性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今精英人才的必要需求。
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良好环境下的实践运用。但为什么很多国外独自旅行的朋友虽然结交了各国朋友,语言交流貌似无障碍,但真正进入融入老外的文化还是很难。平日在看talk show的时候,也会觉得捉摸不透老美的笑点。问题的产生除了除了语言能力的影响,更直接的原因是我们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形成主要是长期教育影响决定,不可一蹴而就,尤其对我们已经形成了母语思维的孩子,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母语方式表达英语,即以中文语法逻辑表达。这对年龄较大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不可逆转的问题。
那么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弥补。一是通过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语言的学习可以体悟这个民族的思维逻辑,帮助我们走进熟知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又能提升该项语言能力。另一个方式则是身临其境地体验国外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教育理念。
短期游学课程正是给年龄较小的孩子开启了这样一个窗口,让他们初窥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思维方式,从而有意识地开始培养更加独立的思维方式。如果从小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国家文化并且置身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及表达情感的方式,对培养孩子的多元价值观、包容心、全球化思维具有积极意义。
短期游学的意义
拔苗助长的道理我们都懂,但也有不少家长对孩子对学英语这块操之过急,带着中国速度来泰国参加游学,用看待国内英语加强班的视角看待夏令营等短期课程。慢工出细活同样适用于教育,要想培育出好的苗子,需要天时地利,也需要我们投入更多。
*建议家长们在参加游学课程前先对当地整体教育文化、课程的内容形式有一定了解,考量好孩子的自身英文水平,以选择合适的教学课程。
短期课程主要分为夏冬令营和插班课程,来看看两者区别。
从课程方面来看插班课程是指在学校该年级班级有名额空余的情况下(必要条件),中途直接参与到学生们平日的常规课堂中,跟随老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可以更强烈感受当地的教学氛围,没有过渡阶段,对学生的英语和各方面适应能力要求较高。
一般学校对学前-幼儿园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教学任务主要是认字拼读,要玩乐中学习为主,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影响不大。
大部分国际学校并不开设短期插班课程,由于学校班级名额有限,也考虑到短期生很难跟上正常教学进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长期生造成影响。而在清迈有开设插班课程的国际学校,比如SISB,MBIS短期生要求与长期生一样,需要经过入学测试,达标方能参加课程,难度较大。
夏/冬令营是假期间提供予儿童及青少年的一套受监管的活动,围绕特定主题,探险、生物、语言等,参加者可从活动中寓学习于娱乐,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学术性方面强调较少。有些学校的夏令营活动有开展户外课程,有的则在校内范围活动,视不同学校而定。
根据国际学校时间安排,每年6-7月,12月-1月初放假,6-7月会组织短期夏令营课程,这时也正值国内学生放暑假,因此大部分学校的夏令营期间中国学生占了85%以上。一般夏令营对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做要求,也可以看出一般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和长期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都是有较大差距的,属性不同。每一所国际学校都有夏令营,但是时间的原因大部分没有安排冬令营。
短期游学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开阔视野尝试新鲜事物,多元文化交流的收获一定大于学习英语的收获。
为孩子打开一扇窗,带他看世界:不是每个地方四季分明,不是每片大海都是蔚蓝,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
历练孩子的性格,和陌生人对话,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对小动物充满爱心,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结交不同肤色的朋友,认识不同的梦想,发现多元的职业;
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只有切身体会过才能深刻认识到其实学好语言就是为自己插上一对腾飞的翅膀,飞的更高,看得更远。让世界尽收眼底!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