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吸收钙和磷,有利于骨骼钙化,是婴幼儿时期骨骼发育的必备元素。
导致维生素D缺乏主要有以下原因:
1.饮食结构不合理,食物中缺乏维生素D;
2.婴儿在生长发育期,缺乏阳光照射,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
3.由于乳糖不耐受、炎性肠病等疾病导致患儿无法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或在代谢过程中发生异常损失;
4.孕期维生素D不足,导致婴幼儿体内贮存不足。
典型症状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典型症状主要为肌肉松弛、骨骼改变、以及非特异性的精神神经症状这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出牙顺序改变,出牙较晚;
2.生长发育比正常孩子迟缓;
3.烦躁不安、夜啼、出汗多;
4.肌肉松弛、四肢无力瘫软;
5.骨骼改变。
早期症状
即初期:发病年龄在6个月尤其是3个月以内,多表现为易激惹、烦躁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有枕秃的体征。
中期症状
即活动期(激期):年龄常大于3个月,此时患儿的骨骼改变如方颅、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X”或“O”型腿等,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肌肉松弛。
晚期症状
即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恢复期临床症状和体征会减轻消失,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增宽<2mm。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患有严重佝偻病者会残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诊断依据
维生素D缺乏及佝偻病诊断可以依据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应注意早期的多汗、烦闹症状实际上不是本病的特异性的表现,血生化与骨骼X线的检查为诊断的可靠指标。
相关检查
1.血生化检查:血清25-(OH)D3检测是最可靠的标准;
2.X线拍片:通常是进行手腕的拍片检查,以观察骨骼的发育情况和形态学改变,并指导治疗。
鉴别
1.软骨营养不良:是一遗传性软骨发育障碍。腹大等与佝偻病相似,但软骨营养不良患者短肢矮小,可结合骨骼X线作出鉴别;
2.肝性佝偻病:主要因肝功能不良可能使25-(OH)D3生成障碍。25-(OH)D3降低,会出现低血钙、佝偻病体征。可结合以上肝性佝偻病特征与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做出鉴别;
3.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本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也有散发病例。通过使用一定的维生素D治疗没有效果时,应与本病鉴别;
4.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为远曲小管泌氢不足,尿中丢失大量钠、钾、钙,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表现为多尿、代谢性酸中毒、婴儿期生长发育障碍、骨骼畸形显著、骨疼痛、肾结石和肾钙质沉着。
治疗方针
在日常饮食中,添加维生素D和钙、磷成分,控制活动期,防止畸形的发生。
日常护理
应该坚持到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骨骼轻度畸形的时候,可多进行扩胸运动,促进鸡胸的恢复。轻、中度的“O”形腿可适当将鞋外侧斜形垫高0.5cm左右,轻至中度“X”形腿可适当将鞋内侧斜形垫高0.5cm左右,观察1~3个月,适当调节垫的高度。
药物治疗
活动期口服维生素D,如有条件,应监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及25-(OH)D3水平。
手术治疗
部分患儿如患有严重的骨骼畸形可进行接受手术来矫正畸形。
其他治疗
1.钙剂和微量元素补充;
2.假如已经引起骨骼畸形,或者可能发生骨骼畸形,则需要使用骨科器械来进行支撑、定位和矫正。
预后情况
一旦确诊佝偻病,积极的治疗,预后较好。
饮食建议
牛奶和绿色蔬菜中含有足够的钙、麟成分,可以多食用。
此外,可以多吃蛋黄、动物的肝脏、脱脂牛奶、海产品等食物。
预防
1.增加户外活动有利于婴幼儿体内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与此同时婴幼儿的皮肤比较娇嫩,紫外线会带来伤害,注意不要在烈日下暴晒;
2.鼓励采取母乳喂养,母乳中维生素D丰富,是婴幼儿的天然食粮;
3.优先母乳喂养或选择维生素D含量高的配方奶,如果奶粉摄入量不足,可考虑补充维生素D;
4.早产、双胞胎、多胎婴儿,在出生早期就应该补充维生素D;
5.孕妇需要保证维生素D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J].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7):502
2. 仰曙芬,吴光驰. 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解读[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7):680
3.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7):781
4. 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儿童保健学[M]. 4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 王卫平.儿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