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妊娠期恶心呕吐病因尚不清楚,在医学界有很多理论被提出,包括激素刺激理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理论和心理易感性理论。
1.心理易感性理论:精神压力大、怀孕过程中没有得到另一半的支持,这些心理压力都有可能降低孕妇妊娠呕吐的耐受力,因此更容易产生恶心和呕吐感;
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升高: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高的时候,恰恰是孕妇有恶心呕吐感觉比较强烈的时候。当呕吐情况慢慢消失,孕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也在下降。从时间上判断来看妊娠呕吐很有可能与HCG水平升高有关;
3.甲状腺功能改变:60%的妊娠剧吐的病人可伴发短暂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呕吐的严重程度与游离甲状腺激素显著相关。
典型症状
恶心呕吐:一般在怀孕9周前有明显的症状。通常于妊娠5~6周开始出现,8~10周达高峰,16~20周缓解,仅15%~20%的孕妇会持续到晚孕期才缓解,而5%的孕妇会持续到分娩时。
其他症状
1.电解质紊乱:孕妇长时间处于妊娠剧吐的情况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四肢会无力,血压也会不稳定;
2.脱水:有一些孕妇可引起低渗性脱水,表现为头晕无力、尿量减少;
3.嗜睡、意识模糊:严重的呕吐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孕妇嗜睡甚至会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的情况;
4.体重下降:如果妊娠呕吐非常严重,发展为持续性呕吐,孕妇就会对进食产生抗拒心理,长而久之可导致体重下降;
5.酮症酸中毒:严重的孕吐让孕妇无法摄入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能量,就会导致酮症酸中毒。
诊断依据
医生会结合孕妇的临床症状和相关的检查如超声、血液、胎心监测、尿液检查等来诊断。
相关检查
1.妇科彩超检查:作用是观察胎儿发育情况、是否为多胎妊娠、并排除滋养细胞疾病如葡萄胎;
2.血液检查:作用是判断肝肾功能是否受影响;
3.胎心监测:作用是观察胎儿的胎心发育是否正常;
4.消化系统彩超检查:作用是排除是否孕妇的孕吐是由于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
5.尿液检查:作用是判断是否存在水、电解质紊乱和酮体代谢异常。
鉴别
孕妇因为剧烈不止的孕吐就医时,会被询问病史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呕吐的疾病,如胃肠道感染、胆囊炎、胆道蛔虫、胰腺炎等。
治疗方针
治疗妊娠期恶心呕吐从预防开始。若出现妊娠期恶心呕吐症状,建议早期治疗主要集中在防止病情进展为妊娠剧吐。妊娠剧吐的临床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
日常护理
建议对于症状轻的患者采用改变饮食习惯、运动、改善居住环境等方式进行调节。
1.运动:适度锻炼,吃完晚饭,多散步;
2.居住环境:应保持空气清新、做到每日通风、整洁舒适。
药物治疗
1.维生素B6:可以缓解恶心呕吐的症状,若未能缓解,可使用其他药物;
2.口服补液盐:可以预防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3.异丙嗪:呕吐严重时,可以镇静止咳,且不会对胎儿造成危害。
饮食建议
改变饮食习惯,少吃多餐,清淡饮食。晨吐时,可以在起床之前吃一些清淡的早餐,如饼干、稀粥等食物。
饮食禁忌
不要吃油炸、辛辣、强烈气昧的食物,也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容易刺激胃肠引发呕吐。
预防
1.营养补充: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多种维生素的摄入,有利于预防妊娠呕吐;
2.复合维生素:前次怀孕有妊娠呕吐史,建议在下次怀孕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服用符合维生素;
3.心理调整:不良情绪会加重孕吐,愉悦的家庭氛围可有助于孕妇预防妊娠呕吐。
参考文献
1.沈铿,马丁. 妇产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陈露露,漆洪波.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妊娠期恶心呕吐指南 2018 版”要点解读[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8,第 34 卷第6期:4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