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的小禾苗在家里脾气很坏,当爸爸妈妈没有满足她的需求的时候,孩子就用自己的尖声来“抗议”,一个小小的女孩子,叫起来邻居家都能够听得见。如果是在公共场合,这个声音会吓坏很多的客人,家长只好跟在后面赔不是,孩子的这个习惯让全家人都很头疼,又不忍心批评孩子。
孩子大吼大叫的心理分析
研究表明,相比于前几年,孩子们和家长能够同时感受到更大的精神压力,虽然大吼大叫只是孩子的一个精神宣泄过程,并不属于什么具有危害性的行为,但是孩子的大吼大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摧毁家长的耐心和意志,影响家庭的和谐。
同时,一个孩子的尖叫声可以引发连锁反应,引起其他孩子的应声附和,那么这样一来,公共场合很有可能就成了“尖叫比赛”了!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能够一次次的大吼大叫,说明他们内心深处是认可这样的沟通或者是宣泄的方式,也就是说,这一招对于孩子来说,好使!如果家长一旦习惯了孩子的大吼大叫,那么会无形中助长和强化孩子这样的行为,会愈演愈烈!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首先排除孩子的听力问题,如果听力没有问题,那么孩子的这种行为都是后天养成的,作为家长,需要采用科学和合理的方式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纠正。
教育和纠正方法
1,分析原因,找到情感宣泄的替代方式
在分析孩子大吼大叫的同时,家长都应该先进行回忆和思索,为什么孩子会大吼大叫?
是因为精神受挫,孩子感到沮丧?
是因为孩子的无力感,需要迫切的得到帮助?
是因为孩子觉得家里面每一个人都大吼大叫,这只是正确的沟通方式?
是因为孩子得不到家长的关爱,所以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取家长的注意和关心?
这些问题家长都需要进行分析,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和解决措施。
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些原因的基础上,找到孩子大吼大叫的替代方式,帮助孩子认识到,在自己情绪激动的时候,需要做哪一些替代工作才能够得到家长的重视,教会孩子好好地说话,合理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2,为家庭制定一个和谐相处的新规定
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召开一个家庭会议,对全家人宣布:从现在开始,谁也不能大吼大叫,这个规定会在家里严格实施。
家长这样的做法,目的是想要孩子明白生气是人喜怒哀乐情绪的一种表达本来没有错误,但是如果用大吼大叫来解决问题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也会对别人的情绪产生影响。确保家庭成员的配合和参与,让孩子觉得你不是在约束他一个人。
3,以身作则,控制自己情绪的三要素
社会学家毛瑞·施特劳斯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大约75%的接受调查的家长都曾经对孩子尖叫和大声吼叫过。所以,家长要是想要让家里平静和谐,那就需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在和家人说话的时候,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能小则小,能慢则慢,从孩子所处的环境中做出改变。
家长如果自己感到想要发脾气或者是想要尖叫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下下面的几个方法,来平静的处理问题:
深呼吸:如果家长感到自己快要控制不住了,那么慢慢地深呼吸几次,让自己先平静下来。
数数法:这个方法比较适用于容易冲动的家长,当自己生气的时候,先从1数到10。让周围的气氛平静下来。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先离开一会,但是不能再大声吼叫了。
控制音量法:很多的家长觉得自己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声音大一点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实则不然,如果家长不扯开撒门喊,那么效果反而要比平时更好。在学校,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喜欢用最小的声量跟孩子讲话,但是却能够屡试不爽!所以,降低你说话的分贝,让孩子感动平静。
4,可以适当的适用“冷处理”的方法
家长需要和喜欢大吼大叫的小孩子达成一定的协议和默契,比如当家长摇一下头或者是晃动一下食指,做着“嘘”的动作,孩子就知道自己的声音超出分贝了。一旦孩子的嗓门高过正常说话的音量,你就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暂停”!
如果孩子不愿意停止,还是依旧我行我素,那么你一定不要再过多的关注孩子了,而是需要用不容置喙的语气告诉他:“你这样大吼大叫是没有用的,你需要对妈妈好好讲话,妈妈才听!”
有的家长喜欢在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那么进行妥协,认为这样就可以暂时的止住孩子的行为,但是这样做即使当时奏效了,本质上还是在强化他的行为,因为他会觉得自己一吼一叫,自己的需求就能被满足。
所以你干脆直接走开,去忙你自己的事情,等到孩子声音恢复到了正常的分贝,才可以答应孩子的需求,不要因为一时的心软而强化孩子大吼大叫的行为!
5,适当的惩罚孩子的行为
如果你使用了很多的方法来纠正孩子的大吼大叫,但是对孩子依然没有作用,那么你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惩罚措施了。
比如在气氛轻松的时候,你提前告诉孩子你的惩罚措施,切记不要在孩子问题行为发生的时候说。对于小一点的孩子,你可以这样规定:他大吼大叫一次,就需要独自去反思三分钟;等到孩子反思结束,你可以告诉他该怎样用礼貌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禁止孩子晚上看动画片或者是其他的短视频,并且需要告诉孩子:“你需要好好地跟妈妈说话,你才能享受到你自己娱乐时间,妈妈也才能够理解你!”制定了规则之后就需要严格的执行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孩子合适的情绪替代和沟通方式!
以上图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