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官方微博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热门标签

热门百科

热门圈子

宝贝好孕来

#你的孩子被贴“标签”了吗?快来看看怎么把它撕下来!

宝贝好孕来2019-1-10 12:38:51来自河南信阳市的网友456

回顾一下自己的童年,“叛逆”“多动症”“太内向”“话痨”“不合群”“暴力狂”“胆小鬼”“笨蛋”“懒蛋”“大马虎”……这些标签,你中过几个?
而现在,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你有没有在不知不觉地给孩子贴标签呢?
标签效应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标签效应”(Labeling theory),是指当一个人被外界用某个/某些词汇描述和分类(也就是贴上标签)时,他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会受到影响。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标签效应”都得到了验证。上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Edwin M. Lemert教授在进行药物成瘾研究时,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发现, 发现很多年轻人的吸毒行为和社会评价有关——“我这么干,因为我就是这种人(I do these things because I am this way)”。
“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贴上的标签,无论是“好”是“坏”,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其中,儿童最容易受“标签效应”的影响。
被标签贴大的我们,都知道撕下他的过程有多难,那么,面对一张白纸、或是已经被贴了标签的孩子,你该怎么做呢?
如何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1、理解孩子的感受
“共情”是为人父母的基础。一个家长做父母的能力,就是追溯童年的能力。那些能和孩子“共情”的家长,往往能回想自己童年时的经历和感受,并为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然后再采取行动:
我小时候有没有被贴过标签(比如起外号)?那些标签怎样影响了我?有哪些是正面的,有哪些是负面的?我是心里是什么感觉?对那些给我贴标签的人,我怎么看他们?这些反思可以提高我们对“贴标签”的警醒。
2、永远就事论事
不去评价人,包括孩子的性格、智力、能力等等,而是只讨论当前这件事。比起说孩子“懒”,不如说“你应该将自己的玩具收拾起来”;比起说孩子“淘气”,不如说“你把沙子扬到别的小朋友身上是不对的”。
不仅是有负面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就事论事,积极的情况下也应该注意。比起说孩子“你真是太聪明了”、“你一直都这么棒”,不如说“你学会了画画,妈妈真为你高兴。”
3、弄清背后的原因
要做到就事论事,其实需要我们当家长的能抛开表面看本质。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当事情发生时,我们是否了解了背后的原因才发表意见呢?
例如一个被说成“总是扔东西”的孩子,可能正处于成长中的敏感期,这是他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一个被说成“总是弄坏玩具”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好奇才将玩具拆开,他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很强。
这样多思考一层,不仅能避免给孩子贴标签,还能顺应孩子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孩子发挥天赋。
4、说话前三思而后行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故意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说话时并没有意识到,那如何改善呢?
首先,一定要意识到孩子是有自尊的。总有人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恰恰相反,孩子的心纯洁又敏感,连听不懂的词汇都能从语调中揣摩出含义。
其次,说话前思考十秒钟。有时孩子做错了事,妈妈脾气上来会先指责一通,很容易发生“口不择言”。不妨每次给自己10秒钟冷静时间,组织一下语言,认真讨论,提出忠告,但不能粗暴指责。要知道,对孩子来说,任何评价都不是小事。
5、使用积极词汇
在引导孩子的行为时,避免使用消极的、负面的词汇,而是多用积极的语言和孩子说话。例如,孩子撒娇时,比起说“你别这么任性”,不如说“妈妈爱你,妈妈愿意听听为什么不开心,告诉我好吗?”
学会用鼓励的语言和孩子说话,当孩子做到时,还可以给他一个击掌。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自信,连眼睛里都散发着坚定的光芒。
人不是商品,不能简单用一个标签归类。但我们无意中脱口而出的评价,以及其他类似的负向“期望”,会变成标签,钳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他的一生。
可是人无完人,谁能完全不犯错呢?所以我们要一直提醒自己,无论此时此刻,孩子表现如何,有多“好”也无妨,有多“差”也不重要,未来都有无限可能。
【今托管寄语】
父母学会理解孩子,多感受孩子的内在感受,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要从根本入手,学会和孩子一起改变才是最好的出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从不给孩子贴标签开始。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全部评论0条回复

默认头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