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官方微博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热门标签

热门百科

热门圈子

宝宝加油!

你是否会觉得孩子不听你的话?是否觉得孩子不跟你亲近?是否觉得

宝宝加油!2019-11-13 13:12:22来自浙江衢州市的网友289

你是否会觉得孩子不听你的话?是否觉得孩子不跟你亲近?是否觉得孩子的你是否会觉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篇文章,期望可以对爸妈的你们有所提示。
《爸妈:请把孩子当成你的亲密好友 》
“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就像周华健《朋友》里的这句歌词一样,朋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平等的,是携手共进的。
孩子,其实也是爸妈的朋友,同时也是爸妈用生命纽带维系的亲密好友。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朋友关系呢?
01 对孩子做出的承诺要兑现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关于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主要用于研究如何提高儿童的自制力。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一群年龄大约4岁的孩子。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事先给儿童一颗棉花糖,并且告诉他,如果在我离开的一段时间里你没有吃掉它,等我回来就再给你一颗作为奖励。当然,你现在就可以选择吃掉它。结果发现,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孩子坚持守约,抵制了眼前的诱惑。
而在2012年,罗切斯特的研究学者们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将儿童分成了两组:第一组的儿童在参与这一实验之前得到爸妈的一次承诺但是没有兑现;第二组的儿童在参与这一实验之前接受过爸妈的一次承诺而且也兑现了。实验结果显示,第二组的儿童抵制棉花糖诱惑的能力比第一组的儿童高出3倍!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差异呢?
第一组的孩子,此前在家中获得爸妈的许诺但最终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比如,幼儿园老师布置了折纸的家庭作业,要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可孩子一回到家就奔向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做作业。这时,爸妈说,宝贝,你要把折纸作业完成了,就给你买新的小赛车。
一想到会有新的玩具,孩子便兴高采烈地拿起纸来,按照提示,动起了小手。作业已经做好,晚上孩子在睡前嚷嚷着要买玩具,爸妈就搪塞一下,明天再说吧。到了明天,孩子又接到了类似的理由——爸妈工作忙,忘记了这事,等有空再给你买。
古人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次、两次甚至多次,爸妈失信于孩子,这给孩子的心里留下了大人们说话不算数的印象。孩子得不到爸妈的约定,面对外界的陌生人,就更不愿意选择相信。
结果,这一组的大部分孩子宁可选择当场立刻吃掉棉花糖,也不愿信任实验人员。他们觉得先吃到嘴里的,才算安全。至于第二颗棉花糖,根本不存在的。
你看,对孩子轻易做出承诺而不去履行,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美食等一系列的诱惑时,表现出的自制力有多薄弱!因此,爸妈们,别为了应付孩子的淘气而欣然允诺。一旦和孩子达成了约定,就要不折不扣地去实现,这样,孩子才愿意信赖你们。
02 需要用心地体贴、温情地呵护孩子
1959年,著名心理学家哈洛曾经做了一个关于恒河猴依恋的实验。他将一只小幼猴放在笼子里,并给它准备了两个代理妈妈。其中一个是由钢丝绕制而成,备有供奶的乳头装置,我们称它为“钢丝妈妈”,小猴子可以随时有奶吃。而另一个是毛绒布包裹的洋娃娃,没有提供奶源,也没有任何食物可以给小猴子吃,我们称它为“毛绒妈妈”。
经研究观察发现,小猴子只在需要喝奶的时候才去接触钢丝妈妈。而吃完奶之后,又立刻转头跳着奔向毛绒妈妈,它把很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和毛绒妈妈玩耍、嬉闹,甚至在睡觉时,喜欢抱着毛绒妈妈。小猴子为什么会更愿意陪伴在毛绒妈妈的身边呢?面对食物诱惑,它更应该愿意和钢丝妈妈呆在一起才对呀?
和毛绒妈妈接触的感觉很舒适,很温暖,让小猴子觉得她可以依赖。而和钢丝妈妈接触的感觉是冷冰冰的,即使提供了奶水,让小猴子吃饱了,小猴子也觉得它没有安全感,也无法使彼此的关系更亲密。
在我们生活中,当然也存在类似的现象——相对于经常发脾气的爸爸或者妈妈某一方来说,孩子更愿意与性情温和、体贴有耐心的一方亲近。而这一方通常是妈妈。儿童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而这种能力所传递出的神经信号,在某种程度上,比大人们的更加敏捷、强烈。孩子可以分辨出,是爸爸还是妈妈更容易给他温情的呵护。
所以说,爸妈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并及时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平等的态度,主动与孩子交流,做亲密好友。只有这样,爸妈才会更加理解孩子,才会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一出生,不是仅仅每天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就完事儿了,更重要的是教,而且要用心地教。教什么?教会他如何在成长的路上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03 用实际行动做个好榜样
生活中,你是否会发现你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在做作业的时候,他们会经常抓耳挠腮,要么用笔帽在脑袋上来回地划动,要么拿起橡皮在桌子上滚来滚去。孩子的注意力为什么会不集中?
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你是否在不经意间已经影响了孩子的注意力?当我们下班回到家中,拿起手机或者打开电脑,打着游戏,叫嚣欢呼——你们快来协助我推塔啊,马上就胜利了!而你的孩子正在做作业,打斗的欢闹声会分散他的专注力,在心里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听着激情澎湃的游戏声,脑子里浮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尤其是那种团战场面,更是让人鼓舞,产生极度的兴奋。就算是大人们遇见这种场景,投入手边事情的专注度也会有所减弱,更何况是孩子?
长期处在这种氛围当中,你认为孩子能够专心做事、专心学习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原来,我们过于喧闹的举止行为,在无形之中对孩子的注意力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一影响,使得他们原本的注意力被悄悄地转移了。这是多么奇妙,多么令人惊讶!
如何才能减弱或者避免孩子的注意力不受爸妈的影响?用实际行动,做孩子的好榜样,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一家人在同一个屋子里,孩子写作业,爸妈看书、写字。给孩子营造安静、舒适的氛围,便于孩子养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
或许,你不喜欢看书,也不喜欢写字,那就没事做了?显然不是,你可以练练瑜伽,静坐冥想,或者锻炼肢体肌肉,比如练习平板支撑,同样可以缓解工作的疲劳。当孩子作业完成后,你们可以选择看电视,陪孩子做游戏,或者外出散散步。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就是从众心理。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可以反映出这一心理的消极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人云亦云。然而,我们也可以巧妙运用从众心理,将其消极层面转化为积极层面。
爸妈和孩子同在一个静谧的环境中,聚精会神于手边的事情,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家庭小众”的每一个成员都很专注,这对孩子专心做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每个小家都可以形成这种从众心理,那么孩子在学校里也能够专注于课业、活动。只不过是从“家庭小众”变成了“学校大众”而已,从众心理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面对孩子这一特殊的亲密好友,你需要做到信守诺言,呵护幼小心灵,担任行动派的好榜样,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看见孩子一点一滴的改变、进步,爸妈从心里感到舒心、甜蜜,生活有了期待。爸妈带着孩子一起成长,做坚实的引路人、明确的方向标。孩子也会给爸妈带来生活的乐趣,有时还会唤起爸妈幼时满满的回忆。
这,不就像朋友之间携手并进的场景吗?
【原创文章,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的今日头条:冰川林青】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全部评论0条回复

默认头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